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

大巖桐的組培快繁技術

大巖桐(Sinningiaspeciosa)為苦苣苔科、苦苣苔屬球根花卉,別名六雪尼。大巖桐原產於巴西,因其花色繁多,花期長,且在夏季開花,深受人們的喜愛,是著名的室內小盆栽花卉。大巖桐傳統以播種、扦插、分球進行繁殖。大巖桐種子極小,每克約2.8萬粒,播種對土壤要求高,播種產生的後代易發生性狀分離;扦插繁殖係數低,不能滿足大批量生產的要求;分球繁殖有株形不整齊的缺點。大巖桐雜交種的觀賞價值較高,要保持其優良性狀,進行工廠化生產,組織培養成了最有效的繁殖途徑。我們對紫花、紅花、紅花白邊、粉紅花4個大花品種進行了組培研究,並獲得了成功,可為工廠化生產大巖桐提供參考。

  1 材料與方法
  1 1 材料
  大巖桐的幼嫩葉片。
  1 2 方法
  MS培養基,(1)6-BA1.0(單位mg/1,以下同)+NAA0.1,(2)6-BA0 5+NAA0.1,(3)6-BA0 3+NAA0.1,(4)IBA0.6。各附加瓊脂8克/升,糖30克/升,其中(4)糖減半、MS大量元素減半。pH5-7,溫度20-25℃,光照強度2000Lux,光照時間12-16h/d。

  2 結果與分析
  2.1 愈傷組織誘導、芽的分化切取盆栽大巖桐的幼嫩葉片(帶葉柄切下),用肥皂水仔細擦洗(因其葉表面具有絨毛,較難清洗),然後在自來水下沖洗15分鐘,再用蒸餾水沖洗2遍。在無菌工作台上,將洗淨的葉片先用75%酒精浸泡5秒,傾出酒精,用0.1%氯化汞溶液處理5-6分鐘,取出,用無菌水沖洗5次,最後用無菌濾紙吸乾表面水分。切去葉柄,葉片切成8×8mm小塊,平放在(1)號培養基中。經過15天培養,外植體彎曲、膨大增厚。30天後,切口處產生少量顆粒狀愈傷組織,在外植體的不定部位產生瘤狀、淺黃綠色愈傷組織。轉入新的(1)號培養基中,愈傷組織繼續生長。45天後,愈傷組織分化出小芽眼,繼續培養,70天後,葉片幾乎長滿了芽眼,同時芽逐漸抽長。
  2.2 繼代增殖培養
  將帶芽愈傷組織分切成小塊,轉入(2)號培養基中,每瓶4-5塊,每月轉瓶一次。芽繼續分化並生長。將大的芽單獨切下,接入(3)號培養基進行增殖培養。10天後,在芽的基部形成叢生芽,25天後叢生芽長大。將叢生芽切割,轉入(3)號培養基,每25-30天轉瓶一次,可得到大量小苗。
  2.3 生根培養
  將高2cm以上、帶有4-6片葉的小苗切下,接在(4)號培養基中進行生根培養。7天後開始生根,12-15天可得到生根良好的小植株。
  2.4 煉苗移栽
  組培苗的移栽環節是關鍵。先將生根好的瓶苗搬到室外進行煉苗培養:首先,將瓶蓋輕輕擰松,放於陰涼處,7天後觀察葉片顏色變深,10天左右可進行移栽。移栽前先將苗基部及根部的瓊脂洗乾淨,注意不要傷根和折斷葉片。用珍珠巖為介質進行假植,先用竹棍戳孔,將苗的根順好,再用手指輕壓根莖部的介質,使苗固定。移好後,澆透水,宜用噴霧,避免水流太大將苗衝倒。澆完水察看有否倒伏的小苗,及時予以扶正、固定。加蓋薄膜保濕,10天後小苗挺立,可揭開。若是在夏天移栽,要注意遮蔭,待小苗成活後再掀開遮陽網。小苗移栽的前期,要保持80%以上空氣濕度,可用噴霧加濕。成活率可達95%以上。小苗成活後,可結合澆水每週噴施葉面肥1次,以尿素和三要素復合肥交互使用,濃度不可太高,0.1%即可。
返回列表